从托孤重臣到隐形君主,霍光如何走上权力巅
文
纵横四海
汉武帝征和二年秋天,位于长安城外甘泉宫避暑疗养的汉武帝刘彻,心情极不平静。
在这之前,京城屡屡传出有不满其统治政策者,行巫蛊之事,来诅咒武帝早死,老皇帝大为不满,令手下仔细追查,结果,下到一些黔首百姓,上至丞相公孙贺,都受此事牵连被灭门,到了这一年里,武帝的亲信江充利用皇帝多疑的心理,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太子刘据,怀疑他也用木偶人来诅咒自己的父亲,好换取自己尽快登基。
刘据这个人儒学修养极高,且早已对武帝的严酷政策颇有不满,但说他因此就着急当皇帝,显然有些牵强了。可是现在,江充一口咬定自己在行巫蛊事,还擅闯自己居住地宫殿搜查,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于是,按捺不住内心怒火与委屈的太子,在身边人怂恿下发动兵变,先杀死江充,后打开长安城的武器库,给自己和母后的卫队配发武器,然后分兵夺取长安城的各处要隘。
(影视剧中的戾太子刘据)一些官员不明就里,默认了太子拥兵盘踞长安城的事实,另一部分人态度则较为明确,那就是抵制太子的命令,同时派人向身在甘泉宫养病的武帝送信,很快,丞相派出的长史就把太子政变的消息告知了汉武帝。
武帝得知此事后异常震怒,他不满于丞相对太子发兵一事的消极态度,连忙指挥忠于自己的军队围堵长安城,消灭太子一方的武装。
眼看武帝方面势大,一些官兵临阵倒戈,开始攻击太子的人马,刘据发现长安城的局势即将脱离自己的控制,只得铤而走险,驱赶城内平民与武帝的大军作战,然后自己率少数亲信杀开一条血路,逃离京城。
(汉武帝时代的军队)刘据久居皇宫,对外界了解有限,此次突围又颇为仓促,怎能轻易逃出他父亲的手掌心?不久,太子就在湖县被发现,为免被俘受辱,刘据干脆选择了自杀,至此,一度陷入动荡的长安重新回到了平静当中,至于武帝也受此事件冲击,病情愈发加重。步入风烛残年的战争霸王,在他最后的岁月里,被真实与想象的敌人所困扰,郁闷不已。
(影视剧中的汉武帝)但是,武帝精神虽然不振,可他知道,此时太子之位悬置,必定会受到朝廷内外不少人的觊觎(武帝之子、燕王刘旦就因巫蛊之祸后不久试探武帝立储意向而被打压),一旦自己安排不慎,一场更大规模的内战,就将葬送自己的汉家天下。所以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以年幼的刘弗陵为皇帝,为免外戚专权的情况出现,他又派人杀死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手段可谓残酷。
重新确定皇位继承人后,武帝还不放心,于是,在他的生命倒计时里,武帝又挑选了三位重臣组成中朝的新班子,来辅佐自己的幼子,他们分别是西汉战神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大将军霍光,上官桀和曾为匈奴王子的金日磾。
(影视剧中的霍光)汉武帝这一设置,明显有希望用三人相互牵制,以辅佐小皇帝稳固江山。在古罗马走向帝制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前三头、后三头执掌主要权力的局面。但是,这一政治结构有一缺陷,就是一旦其中一方自然死亡或因其他原因失去权力,那么其余二人必然要来一场二虎相争的零和博弈,到最后,唯我独尊(隐蔽的)的强人还是会出现。例如庞培、凯撒、克拉苏三人分享权力,克拉苏远征波斯被杀,瞬间就演化为凯撒率军越过卢比孔河与庞培争夺罗马统治权的内战,那么武帝以后的西汉王朝也会遭遇这样的危机吗?
事实上,当霍光等三人刚刚进入帝国决策中枢时,为了巩固到手的权力,三人就在政治关系之外,又发展了联姻关系,霍光将自己的长女与此女分别嫁给两位盟友的儿子,以此来巩固三人对决策层的垄断。但是,颇不巧的是,就在汉武帝病逝后第二年,车骑将军金日磾也故去了,中朝瞬间由三足鼎立变成了霍光、上官桀二人并驾齐驱的局面。而此时的上官桀,已经决定先发制人,通过控制皇帝来逼迫霍光出局。
随着昭帝一天天长大,为其选立皇后,成为了一件大事,作为最接近皇帝的人,上官桀通过来自宗室汉武帝女鄂邑长公主的协助,将自己的孙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送上了皇后的位置,而这恰恰一度遭到霍光的反对,二人已经开始围绕皇权,开始暗中较劲。
(影视剧中的汉昭帝)此时,霍光在中枢根基不稳,直接迎战上官桀胜算并不大,所以当务之急,是要为自己赚取足够的政治资本,唯有如此,才能在将来的正式摊牌中占据上风,所以霍光此后行事愈发谨慎,同时秘密策划一场涉及国策转变的大讨论。而这场争论,不可避免要触及到朝廷当中另一部分利益集团。
霍光在中枢握有一定权力,还掌握着一部分军队,但是在具体的行政事务上,则须依赖于汉武帝生前所提拔的重臣——御史大夫桑弘羊与富民侯、丞相田千秋。在武帝征伐匈奴与求仙问道中,花钱自然是少不了的,可是自高祖以来的税收毕竟有限,除了土地税和人头税(算赋、口赋)外,鲜难找到突破口。
不过,商人出身的桑弘羊可不担心这个,在武帝的支持下,他果断推行盐铁官营与均属平准法等一系列新式经济政策,与民间商人争利,为武帝的大一统事业积累财富,至于统一币制等其他配套措施,更在此时期大刀阔斧的进行。
官营工商业在经历了汉初的沉寂后,再度兴盛起来,但这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那就是主管食货的官僚队伍中贪污腐败横生、资源浪费严重,民间不少商人因竞争不过有固定税收和军队作后盾的官方经济体制而破产,民间怨声载道。
(西汉官办冶铁业)身在宫中侍奉武帝的霍光,对外面发生的事情有所耳闻,武帝逝去后,朝野中呼吁调整与民争利的盐铁官营等政策的声音不断,这些与武帝晚年暗示转变统治方针的要求,恰好相契合。因此,顺应民间改革舆论,挑战桑弘羊与他一手缔造的由官方所主导的帝国经济体系,很快被排上日程。而盐铁会议,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召开的。
始元六年,地方贤良文学之士在霍光的暗中支持下,纷纷进入京城,同当时的财政官员桑弘羊等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场会议的核心问题正是盐铁官营等是否仍要维持原样。知识分子们引经据典,论据涵盖古今,但其目的却很明确,那就是改变官府与民争利的现实,争取给民间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
(后世想象的盐铁会议场景)面对劈面而来的言语攻势,桑弘羊等也不甘示弱,强调自己的政策实施之必要性与优越之处,言语中还不时流露出对于其只知如何破坏,而鲜知如何建立的轻蔑。在这次大辩论中,霍光看到桑弘羊等政策受到攻击,根基已经被撼动,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所以及时收手,避免树敌过多方为上策。最终,这场会议以官方罢除对酒类的垄断经营的让步,达成了暂时的妥协。
霍光在这次会议中以昭帝名义组织讨论,出尽了风头,这也让他的影响走出中枢,扩散向整个帝国。至于桑弘羊等,则对霍光颇多怨恨,汉武帝时代走来的行政大员们,逐渐与中朝的上官桀等霍光的竞争者靠近,一场风暴,即将降临(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详见下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