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牢笼73年来,印巴为何始终无法和平

克什米尔地区是南亚永不冷却的热点区,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独立虽已73年,却始终无法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他们还是逃不出历史的牢笼。

这要从一段统治说起。

印巴克什米尔问题,根源来自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克什米尔历来被称为“亚细亚的心脏”,因为它位于中亚、南亚、西亚和东亚结合地带之要冲,占据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克什米尔存在着两个土邦——查谟和克什米尔。

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逐渐聚集起众多穆斯林,在这片地区占据起主导地位,约占人口的77%,印度教徒占20%,其他是佛教、锡克教等信众。

18世纪,英国人带着枪炮来了,逐渐征服了这片南亚次大陆,年3月旁遮普被吞并,标志着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征服过程。

分而治之

接下来就是如何统治了,对英国来说,克什米尔有两个土邦太多了,统治起来不方便,于是它把克什米尔土邦的统治权以万卢比的白菜价卖给了查谟土邦的王公。

这招英国在全印度都玩得很溜,叫做土邦兼并,它对应的是英国统治印度的一个基础政策:分而治之。

但似乎不对啊,分而治之不应该是分割土邦吗,怎么搞起了兼并。

这个分而治之的意思,不是把大土邦分成小土邦,而是利用印度本身存在的各种矛盾,比如种姓、教派、阶层、集团等等,来进行挑拨离间,不让穆斯林和印度教徒联合起来。

毕竟印度在年到年发生过民族大起义,英国害怕再发生这种情况,威胁到他的统治。年刚刚扑灭起义后,孟买省督艾尔芬斯顿就说:分而治之是古罗马人的座右铭,而现在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分而治之方针之下,英国把克什米尔土邦的统治权交给了查谟土邦王公古拉布·辛格。

克什米尔的穆斯林人数是全部人民的93%,这位辛格王公却是个印度教徒,引发的问题之多,矛盾之深就可想而知。

这正是英国的目的:让印度大陆上的不同种族、部落、种姓、教派和国家彼此之间互相仇视,谁又无力单独达成自己的诉求,合作也变得不可能,这是英国赖以维持统治的基础。

分别选举

除了分而治之,又有“分别选举”。

“分别选举”是年的印度总督明托提出来的一个方法,在年以法案的形式颁布。

顾名思义,“分别选举”的核心是教派单独选举,它把印度人民分成几个选举单位:普通选民、地主、伊斯兰教徒。

表面上看,这是英国对穆斯林政治权利的保障,背后还是制造印度教和穆斯林分裂的企图。

“分别选举”就是教派单独选举,这能进一步激化教派纠纷,让两方力量无法团结,显然有利的还是英国的统治。

“分别选举”按照信仰和阶层来区分彼此,因此产生的政治阵营不可避免会彼此敌对,选民成为了党派分子而不是从公民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它也就成为了印巴分治的先导和理论基础。

“分别选举”这种事是非常荒唐的,人为地制造和强化宗教隔阂。好比咱俩是邻居,身份、地位都差不多,但你信佛我信道,到了选举时咱们就不是一路人,彼此看对方眼里都冒着凶光,好邻居成了潜在的敌人。

“分别选举”发展下去,就成了教派政治,印度民族运动因此分裂,教派政治也成为了制度。

蒙巴顿方案

最终的牢笼是蒙巴顿方案。

路易斯·蒙巴顿勋爵在年3月接任印度总督,他也是最后一任。蒙巴顿上任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二战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方兴未艾,印度的政治危机已然不是战后衰弱的英国能控制得了的,更不是他一个区区总督所能扭转,印度独立已是大势所趋。

仅仅两个月下来,这位总督就已经力不从心,如果不移交出政权,他将面对整个印度的怒火。

局势已不可逆转,但还是要尽量为自己利益打算,即使结果不可逆,不影响在细节上作文章,英国在这点上也算是深谋远虑,几百年的殖民经验毕竟不是盖的。

蒙巴顿在6月2日拿出了一个方案,这就是“蒙巴顿方案”,内容主要是关于印度如何独立。

这正是基于前面的“分别选举”,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印度分为印度教徒为主体的印度斯坦和伊斯兰教徒为主体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

可以看到,英国的布局其实早就开始了,否则这个方案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蒙巴顿宣布,年8月15日为移交政权的日期,并得到英国议会批准。

蒙巴顿方案狡猾在哪里呢,它实行的是一种宗教分治,切中了代表印度教的国大党和代表穆斯林的穆盟的要害,经过英国长期离间,两方已经水火不容。对蒙巴顿方案,两者虽然谈不上太满意,但基本上都能接受,如果不搞分治,大陆上可能就要为了争夺话语权而发生内战。

于是,8月15日,巴基斯坦自治领成立;8月16日,印度自治领成立,英国在印度次大陆年的殖民统治也宣告结束。

印巴分治

即使分治,还是带来了大规模的难民迁徙,根据统计,在分治后13个月里,就有大约万难民越过边界,彼此迁移到对方境内。

大规模难民潮又不可避免带来教派仇杀,伤亡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官方的统计,在分治后几个星期内,就有50多万人死于仇杀,整个迁移过程中的死伤人数难以统计,如今普遍估计的数字达到万左右。

英国政府得意洋洋地称分治是“不流血的革命”,英国人是没有流血,但即使大规模战争也不会导致这样的伤亡数字,所以尼赫鲁说:“哪怕进行一次外科手术,也比让印度不断流血要好。”

这段血雨腥风的日子直到今天还让印巴人民不寒而栗,又更加深了两国之间的恨意。

蒙巴顿方案造成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克什米尔问题就是它人为制造出来的。

蒙巴顿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印还是巴,但对克什米尔却区别对待,因为英国希望克什米尔脱离印巴独立,并不想让他们并入任何一方,这样英国可以寄希望与土邦保持旧有关系。

克什米尔问题

英国的企图几乎就要成功。

从地理、经济、宗教、历史等各方面来看,克什米尔都理应加入巴基斯坦。但在英国的政策下,克什米尔土邦的辛格王公是印度教徒,绝大部分居民却是穆斯林。

辛格当然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他也不敢不顾民意强行加入印度,所以他一度打算宣布克什米尔独立,维持现状,这就正中英国下怀。

对当时的巴基斯坦来说,是能够接受克什米尔保持独立的,只要不并入印度,克什米尔民众心向巴基斯坦,可以慢慢想办法,因此在8月14日,巴基斯坦已经和辛格签订了协议。

然而印度不同意,独立就相当于克什米尔的分离,它执意要将克什米尔纳入版图,包括甘地在内的众高官轮番游说辛格,但辛格还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果那样做,估计他得被克什米尔人民整死。

到了10月份,克什米尔南部出现了问题,民众要求加入巴基斯坦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出现了骚乱。巴基斯坦出兵保护穆斯林,辛格感到了危机。

一边是巴军出现动武的迹象,一边是国内对自己一边倒的反对,另外还有印度不断的拉拢。

辛格一盘算,看来不管是保持独立或是加入巴基斯坦,自己都没有好果子吃,还不如投靠人多势众的印度,他终于宣布决定并入印度。

克什米尔保持独立可以,要并入印度巴基斯坦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是宗教感情问题,根深蒂固。

印度为了摆平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力量,派兵进入。事到临头,巴基斯坦也不能认怂,印巴两国不宣而战,双方第一次全面战争终于爆发。

第一次印巴战争打了15个月,非但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反而让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矛盾更加激化,为以后印巴的长期对抗埋下了祸根。

随着时间推移,印巴从在克什米尔的局部对抗走向全面较量,军事对峙不断升级,并且短期看不到和平解决的迹象。

因此,克什米尔问题不仅仅是个领土问题,它渗透着印巴的宗教矛盾,牵涉到宗教和民族感情,不管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谁要是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退缩,国内必定一片大哗,政府立马就得倒台。

克什米尔地区因此成为南亚永不冷却的热点区,由于克什米尔问题的特殊性,印巴为争夺它而进行战争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

从分而治之到分别选举,再到蒙巴顿方案后的印巴分治,英国的殖民统治就这样一步步给印巴挖好了克什米尔这个巨坑,克什米尔问题成为印巴心中解不开的结。

这一切,都来自历史的牢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25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