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和能承受与不能承受的
上上期《有商量余地的运气》中提到的那位姐们的决定其实真未必是错误的,我是真心的这么认为。我感觉懵,只是这与我的处事规则不同。
我们也聊了,她说结婚时已经想好了,大不了再离,离婚的成本她愿意承受,也承受得起。
这就是很棒的状态。每个人的承压能力不同,愿意为某件事儿付出的成本也不同。我一位哥们之前给我分享他在人生低潮时收获的一句话非常棒:得未必真有,失未必真无,得失随缘,有无在心。
下边就引用《稀缺》中的一个例子来讲心理账户的重要性。
大家先看下卢比对人民币的汇率:
几年前,塞德希尔和他的一位博士生(就叫他亚历克斯)在印度金奈城郊,想找一辆电动三轮车载他们去下一个开会地点。他们所在的地方很少会有电动三轮车经过,所以他们等候的时间不仅漫长,而且痛苦。
那一天天气湿热,空气中漂浮着灰尘和沙土。温度计上显示的37摄氏度高温,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印度南部的夏季气温需要进行温度更正,就像北方冬季刮起凛冽的寒风时,体感温度会更低一样,印度夏季的高温也会令人感觉更加闷热。)
焦灼中等待了10分钟之后,一辆电动三轮车停了下来。塞德希尔松了一口气,但他这口气松得为时过早了。
金奈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讨价还价。一般情况下,这样一段行程的费用是40卢比(80美分)左右,但司机看到亚历克斯这位外国人在场(塞德希尔是在美国出生的印度后裔),发现宰客的机会到了。
他开价卢比,一番你来我往之后,司机一步步让到了60卢比,然后就一口咬定,不再让步。塞德希尔准备跳上车去——天气实在是太热了,而且他们还要赶着去开会。
亚历克斯却非常固执,他不想支付60卢比,还对塞德希尔说自己不想上车。“还会有三轮车路过的,咱们再等会儿。”此时,塞德希尔真想抽自己一个嘴巴子——真不该用英文讨价还价,要是用泰米尔语的话,说不定现在已经上路了。但他实在累得不想争辩,于是只能看着三轮车绝尘而去。
他们又在烈日下干巴巴地等了10分钟,终于等到了另一辆三轮车。幸运的是,这位司机同意用40卢比的价格载他们去往目的地。亚历克斯终于决定上车了。塞德希尔随着他也上了车,暗自发誓今后一定要带个靠谱点的博士生出差。
为什么亚历克斯不肯接受第一位司机的出价?他之所以会拒绝,一部分原因在于公平原则——谁也不想被欺骗。但另一方面,亚历克斯已经在印度生活了一段时间,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了解要价偏高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不针对他个人。所以,他是从纯粹的金钱角度来审视这个交易的。
亚历克斯说道:“让我多给钱没问题,但不能多出50%!”亚历克斯明确地做出了选择:他宁愿在烈日和尘土中多等10分钟,也不愿意多支付50%的费用。
现在,假设在另一个场景中,塞德希尔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亚历克斯,我想让你穿着衣服蒸10分钟的桑拿浴,听着频频作响、震耳欲聋的汽车喇叭声。对了,我还会时不时地扔一把土在你脸上。但为了让你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我会给你50美分。”
对于此,亚历克斯很可能不会接受,而更大的可能性是他会放弃塞德希尔,转而投奔另一位导师。但事实上,这与他在金奈所接受的权衡并无差异。而现实中,他不仅接受了,还非常坚持。这是为什么呢?
在另一次相似的情况中,塞德希尔帮一个外国人跟另一位三轮车司机因为几个卢比而讨价还价。这次,司机没讲英文,而是讲泰米尔语。他问道:“你为什么为了这点小钱计较?这点小钱对这位外国人来说连根毛都不是!”
从某个角度来看,司机说的没错。这点小钱对于富人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司机说的又是不对的,因为人们就是会在某些时候表现得好像小钱很重要一样。
有时不同的选择和取舍和心理账户有很大关系,这个我始终觉得很有意思,以后再和大家探讨很多这些方面的东西。
相关的往期帖子:
有商量余地的运气各有前因难以融入圈子的梦和指数退避法则巨坑的好事多磨和在工地打工多夫的离婚之象和鱼想吃什么==塔罗右手三知六应==
个人
-算算命,少走两年弯路-
在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