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制度灭亡的前奏斯巴达克起义,奴隶意识
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罗马成长为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陆的帝国,在公元年,这个帝国才灭亡,与之相随的是奴隶制度的终结。
但在这长达几个世纪的奴隶制度中,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个制度,起码作为被压迫的奴隶这一群体就不会满意这个制度。在无数的奴隶中,自然会有一个人愿意带头反抗这一制度,而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在公元前74年开始爆发的斯巴达克起义。
背景
此时,正是罗马奴隶制度发展的顶峰时期,大量的奴隶来自被罗马帝国侵略的地区。这是奴隶主对这些奴隶的定义,不是人而是一个工具。在罗马,奴隶可以做一切工作,家务、田地劳动、修建宫殿等都是由奴隶在做,而奴隶主也不用支付任何费用。
在帝国优渥的生活中,这些奴隶主似乎觉得生活太过无趣,每天都平淡如水。
于是,为了取乐,他们修建了巨大的角斗场,让那些在他们眼中毫无价值的奴隶互相杀戮,而他们则在这场杀戮中获得快感。
当角斗场修建成之时,便注定有无数的奴隶成命丧于此处。
他们失去了家园,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就连自己最珍贵的生命在奴隶主中眼中都不值得一提,视同草芥。
过度的压迫必定会引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使得奴隶心中生起了反抗之心,尤其是那些在角斗场中经受过严格训练的奴隶,斯巴达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起义军的壮大
公元前74年末-公元前73年初,得知斯巴达克起义,早已对奴隶主的剥削心存不满的人很快加入了起义的队伍,选择追随斯巴达克,其中还有一些罗马士兵。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起义队伍从原来的不到百人变成了一万多人,而这一万多人中并非全是奴隶,足以看出罗马帝国从内部已散发出腐朽的气息。
斯巴达克决心改变奴隶现在的处境,所以他需要一支相对正规的军队,一支能够与帝国的军队战斗的军队。于是,他仿照罗马军队的形式改编这只临时组建起来的队伍,并设置了不同的兵种。同时对这些人进行训练,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增强队伍的整体实力。而武器来源,或是从失败的敌人手中夺取,或是自己制造。在斯巴达克的组织之下,这只起义队伍已初步具备了一个军队的雏形。
公元前73年,罗马大法官瓦里尼乌斯率领军队讨伐以斯巴达克为首的起义军,本以为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结果却被起义军打败,惨淡收场。
此次的胜利,无疑为起义军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没想到原来高高在上的奴隶主,有一天也会被他们打败。而原本还在观望的一部分奴隶,见到起义军势如破竹,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到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的军队人数已达六万多人,他也在此时一路进军阿普利亚和卢卡尼亚,在此过程中又有源源不断的人加入其中,军队总人数已接近10万人了。
起义军内部的分歧
罗马元老院被起义军的声势震惊到了,他们没想到此次起义规模会如此大,开始重视这次起义,派出了两支军队来讨伐斯巴达克,想一举歼灭起义军。
而此时起义军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内部正处于分歧。起义军中的大部分,以斯巴达克为首,主张离开意大利,去没有罗马触角尚未达到的地区,开始自己新的人生。而另一部分人,主要是罗马当地的破产农民,希望继续作战,将自己失去的土地从奴隶主手中夺回来。
至此,起义军开始分散。持有继续作战观点的起义军离开了主力军队,势单力薄的他们很快就被罗马军队打败,斯巴达克军队的实力也被削弱了。
最后的战斗
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的军队再次击败了罗马的军队,罗马元老院再派克拉苏去讨伐斯巴达克。
而斯巴达克本想借海盗的船只度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言而无信,临时反悔拒绝提供船只。而此时,克拉苏的军队又在起义军军营的后面,挖了一道壕沟,并在其上筑围墙,想以此逼迫斯巴达克投降。但斯巴达克还是在克拉苏的围攻下带领军队强攻出来,只是损失惨重。
斯巴达克还没有放弃通过水路离开罗马的想法,在重整旗鼓之后,他打算袭击意大利南部的港口,从那里乘船去往希腊。只是,他的打算终究是落空了。罗马元老院已经在想尽一切方法镇压此次起义,又派遣了两支军队援助克拉苏。
斯巴达克知道,罗马的援军一到,自己就再无胜利的可能了。他决定与克苏拉速战速决,早日结束战斗,离开这片战场。只是这场战争是以斯巴达克的死亡为结局的。在与克拉苏的决战中,起义军全军覆没,斯巴达克也英勇就义。
失败的原因
(一)起义军内部
其一,起义军内部没有一个统一的纲领,难以达成共识。起义军之所以能凝聚在一起,都是依靠斯巴达克的个人魅力,而没有一个共同纲领让大家能够对这个军队产生归属感。一旦意见难以统一,队伍就会走向分崩离散
其二,起义军的组成人员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起义军的组成人员既有奴隶,也有破产农民和罗马士兵,即使经过训练,但毕竟时间不长,战斗力与经过专门训练的罗马士兵相比仍有差距,彼此之间的默契也比不上他们,起义军的整体战斗力不足。
其三,战争持续时间过长。起义军与罗马军队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几年,而起义军中的人大多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长久的争斗已让他们心生厌倦,产生了厌战的情绪。再加上罗马军队的步步紧逼,起义军的战斗力逐渐下降,不复初时的英勇。
(二)社会经济方面
其一,奴隶自身对解放的需求还未达到巅峰。参加起义的奴隶只是罗马帝国万千奴隶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奴隶还活在被奴隶主支配的恐惧下,还没有生起脱离奴隶主的想法。
其二,奴隶制度此时还处于繁荣阶段。此时的罗马帝国国力强盛,无论是商业、农业还是军事力量都发展到世界前茅,奴隶主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管控奴隶。奴隶自身没有这个需求,上层社会也无人提出这个想法,奴隶制度在短时间内还无法走向衰落。
斯巴达克
这次起义能够持续如此之久,屡次打败罗马军队,离不开斯巴达克这个起义军中的精神领袖。
斯巴达克也极富有个人魅力。在决定起义之时,斯巴达克仅是一名奴隶,但却能说动两百余名奴隶同他一起。虽然有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压迫的原因,但如果不是因为斯巴达克本人能让他们信服,这些对压迫早已习以为常的奴隶,又怎会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同他起义。
同时,斯巴达克无疑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从一个角斗士变成起义军的领袖,又带领几十名奴隶冲出角斗场,将这几十人发展为几万人。但他并没有将这几万人随意安置,而是参考罗马军队的模式来训练他们,以军队的方式来管控他们,可以看出斯巴达克的深谋远虑。
与接受过系统训练的罗马军队相比,斯巴达克未曾接受过军事教育,也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却能在罗马军队几次的围攻中,根据己方的实际情况,又针对罗马军队的缺陷,制定战术,取得胜利,足以见得他的才智。
意义
此次起义是对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一次打击,也促进了奴隶意识的觉醒。斯巴达克起义让奴隶主心生忌惮,考虑到这种起义的再次爆发的可能性,奴隶主不得不给予奴隶一定的自由。
而此次起义也让更多的奴隶看到自己通过斗争也能获得自由的可能。万事开头难,一旦有人带头做一件事情,自然会有后来者学习。在经历了起义之后,原本甘为人下的奴隶心中或多或少都会燃起重获自由的希望。虽然在此时这种希望还是朦胧的,但也为这些奴隶带来了些许改变。
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人,来改变这个时代,将这个时代推向更好的未来。而斯巴达克就是这样一个人,纵使知道自己前途未卜,命运难料,也会坚定不移的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所必经的。
参考文献:《卢比孔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