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搞垮中国的方式,是卸载中国手机上的中
5月中旬,印度人发明了一款软件,特别火,叫RemoveChinaApps。
这款软件能扫描自己手机里的中国APP,然后一键删除。
这款软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印度人的追捧。拥有万粉丝的宝莱坞演员ArshadWarsi呼吁印度网民下载这款APP,删除中国软件。
《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原型人物索南·旺楚克更是在网上发布视频,号召所有印度人抵制所有中国制造。
在这股风潮下,这款软件在短短两周之内就获得了超过万次下载、20万条评论,“不负众望”地登顶Googleplay总榜。
至于抵制的结果,那当然是没戏。
在6月2日,这款软件就被Googleplay下架了。就算它没下架,印度人也要开始“讨伐”它了。
不少印度网友在下边留言:“这真是款好APP,但我卸载完了,却找不到合适的代替品,要是能给我推荐点国产好APP,我肯定打五星。”
删中国的不要紧,你得给我整点印度的下载啊。
只不过,这替代品还真有点难找。根据FactorDaily提供的年数据,印度排名前款安卓应用,有44款都是由中国开发的。
中国开发的手机软件,占领了印度软件市场的半壁江山。
而且,印度版的支付宝Paytm、印度版美团Swiggy中也都有中国投资。
试想,让我卸个游戏或者视频软件,我虽然是忍痛割爱,但日子还过得下去。
但要是让我把美团、百度、支付软件都一气给卸了,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退一万步讲,就算印度人民爱国情绪高涨,直接不管不顾,把手机恢复出厂设置了。
他有可能低头一看,这手机还是中国制造。
退十万步讲,这位印度人民爱国情绪还在高涨,把这手机砸了,再买一台。
那他可能还得砸。因为印度手机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五的手机品牌,有四个都是中国的。这“再砸一部”的几率,可比“再来一瓶”的几率高多了。
稍微理性一点的人都会明白,抵制外国货从来都不是靠嘴皮子的,技术和制造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RemoveChinaApps出现,中国人也没有愤慨,甚至没有生气,而是只当做笑话来看。
只是一场闹剧而已。
01
有谁还记得年前的中国手机市场——除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有数的几个品牌之外,剩下的,全是隐藏在火车站小贩大衣下的山寨机。
当然,那时印度的情况和中国差不多。但在,印度市场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印度原本专注于生产无线电公共电话的公司Micromax,忽然转头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机。
随后,其他印度品牌也应声而起,在这一年里,印度品牌激增到了28家,市场份额从原来的0.9%一路上涨到17.5%。
这背后,并不是印度国产品牌的突然崛起,而是中国供应链的功劳。
那一年,印度加大了从中国工厂进购整机的力度,然后装进自己品牌的盒子,再倒卖回印度。
仅华勤一家公司,就曾经给包括Micromax、Karbonn和Lava在内的十几家印度品牌代工,还一度包揽Micromax超过40%的业务。
凭借着成熟的供应链技术,华勤为印度品牌设计出了性价比更好、更加符合印度用户习惯的产品。
中国工厂越给力,印度国产手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那几年,印度国产手机市场占比不断上涨,最高的时候曾到达了三分之一。
这可以说是印度手机的高光时刻了。其中领军的Micromax甚至曾一度超过了三星。
但这些,都没中国手机品牌什么事。当时的印度,只见中国制造,却不见中国品牌。
这正是当时中国手机产业的尴尬之处,空有生产链,却没有品牌、没有专利、没有核心技术。
只能做做代工厂。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印度手机市场的碰撞,无疑是不占优势的。中国没法赚印度消费者的钱,只能用价格低廉的手机与印度厂商做生意,从而赚取微薄的利润。
这个时候的中国制造,只是写在印度手机壳内部的字眼,有些卑微地蜷缩在黑暗当中。
也不是没有企业想要尝试着迈出这一步,深圳起家的基伍创始人张文学就动过这个念头。
张文学是做模具起家的,后来做高仿机和改制机外壳。从年开始,他就给外国手机品牌代工。
他在给印度本土品牌Ajanta做代工时发现,Ajanta一个月居然能买20多万台手机,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当时每月能出货10万部的手机牌子也没几个。
这让他起了做品牌的心思。张文学在调查市场的时候,发现印度有“移动充电器”——由于印度电力匮乏,电力设施不完善,人们只能在街上“买电”。
印度人推着一块汽车电池走街串巷,人们交上10卢比就能给自己的手机充电半小时。
这让张文学抓住了第一个商机。
年,张文学针对印度市场就推出了双电池和支持干电池的基伍手机。这种手机充一次电,能用一个月。
基伍手机一经推出,立刻成为印度手机市场的新宠。
由于印度人均收入较低,印度市场对于价格更加敏感。基伍有着中国供应链的绝对优势,在价格方面基本属于吊打——它能比同类的外国手机便宜60%之多。
而且,基伍还根据印度消费者独有的需求,不断更新,设计出“四卡四待”、内置古兰经等独特功能。
这些努力让基伍的销售量激增,年,基伍手机在印度市场占比高达21%,远超当时的诺基亚,出货量达到万台。
一时间,基伍手机风头无两。张文学甚至表示,计划在印度建立一个研发中心,搞核心技术研发。
但是,这一切的雄心壮志都在年戛然而止了。基伍手机终究还是带着山寨机的血统,“抄袭”是它不能摆脱的原罪。
从年开始,专利诉讼纷至沓来。从诺基亚到爱立信,再到西门子,用张文学后来的说,“那几年我的时间都花费在打官司上了”。
最后,基伍还是失败了。年的时候,基伍彻底退出印度,回到中国继续做代工厂,留下的也仅仅只有当年昙花一现的市场神话。
2
在全世界都以为中国只是代工厂的时候,中国手机品牌开始了自己的绝地反击。
年,华为在西班牙展示了中国大陆第一款智能手机;年,雷军发布了第一代小米手机;年,vivo发布了vivoV1;年,华为成为仅次于苹果、三星的全球智能手机第三厂商;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亿台,是年的30倍;年,小米自主研发芯片澎湃s1,这是除华为、苹果、三星以外的第四家能自主研发芯片的智能手机制造商……
从年开始,中国手机品牌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长起来,渗透进了每个消费者的生活中。
年,印度总理莫迪当选,他以开放的态度,鼓励跨国公司在印建厂,想用印度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建立“印度制造”的金字招牌。
这时的中国手机品牌已经不同往日,在中国手机尚未进入印度时,一加、小米等品牌就被偷偷倒卖回印度。
没有供应链的印度手机,无论是品牌,还是产品,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落伍,逐渐失去一争之力。
甚至在国产手机崛起之后,华勤等代工厂都不再愿意接印度的单子,转头专注于中国市场,这让印度在生产上也低人一头。
当时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成熟起来的中国手机品牌再回首印度市场,他们看到的不再是困难重重的品牌乱象,而是一块等待开垦的“智能手机处女地”。
于是在年,一加、小米、oppo、vivo、华为……都相继进入印度市场。
最先出手的,是小米。年7月,小米正式在印度推出Mi3。
刚开始,小米只将手机投放在印度电商Flipkarts平台上,没有做线下渠道。
印度当时的电商平台并不发达,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半个小时后,上线的Mi3就被销售一空。
在随后的一周,Flipkarts又陆陆续续收到10万用户的小米订单。
初战告捷,小米立刻加大马力。
小米的“性价比”“年轻化”,也与印度市场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再加上当时亚马逊和印度Flipkarts等本土电商正在进行“电商大战”,它们70%的销售都来自于手机,尤其是中国品牌。
“两军相争,中国手机品牌得利”——当时对中国手机品牌的补贴战一波接一波。
这让本就在国内积攒了不少营销经验和制造技术的小米,在印度如鱼得水。
年,小米在印度发布了红米Note3,半年就卖出了万部。到年,小米彻底超过所有品牌,在印度市场占比排名第一。
但这种场景,显然不是印度政府想要看到的。
年,印度将整机关税从10%调整到了15%,年更是调整到了20%。
印度政府企图用这样的方式降低小米的竞争力,但为时已晚。
年起,小米就委托富士康在印度建厂。到年已经拥有了3座印度工厂,在印度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印度市场上的小米手机,有95%的零部件都在印度组装。
虽然在印度建厂,要克服电力不足、基础设施困难等难题,但同时印度人力资源便宜,土地资源也不贵。把先进的中国制造业搬过来之后,的确也给小米节约了不少资金。
除了小米,在去年印度手机市场占比前五的还有vivo、oppo和realme,realme是oppo针对印度专门推出的手机品牌。
这几家品牌也给印度本土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过他们的“印度之路”就要更加艰难一些。
与小米不同,vivo和oppo刚进入印度的时候采取的是他们一贯的画风,线下销售+铺天盖地的广告。
但这一套,在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印度市场,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在国内,vivo、oppo早就建立盘根错节的各种渠道,稳稳地附着于中小县城里。
但印度不一样,它除了和我们人口一样庞大以外,文化、政治、语言……都不一样。初来乍到的中国团队很难摸得清情况,管理一度十分混乱,串货、失窃屡禁不止。
而且,vivo、oppo在国内推出的机型价格都在元以上,靠着营销与广告获得丰厚的利润。
但是印度用户对于性价比追求极高,手机价格都抵不上广告费,更别说让经销商们满意。
自从进入印度市场,vivo、oppo就迎来了连年亏损。他们不得不调整步伐,砍掉一些广告,减少一些线下渠道,扎根印度市场。
年,克服了水土不服的vivo开始率先发力。年的第一季度,vivo的出货量同比增长.4%,重新开始了市场的追逐。
Oppo更是直接创立了品牌realme,模仿小米的打法,成为印度市场新一轮的黑马,直接冲上销售排行榜第四。把印度本土品牌打入“others”的占比中。
而它们在印度的自建厂开工之后,又让印度大大小小的城镇,布满了vivo、oppo的广告牌。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印度的手机市场,并不是印度本土手机与国外手机的争夺赛,而是中国手机品牌的争夺赛。
3
从中国代工厂到中国品牌,中国手机在印度走了整整12年。
这条路的背后,是中国手机发展的波折。
年,乔布斯发布第一台iPhone的时候,中国手机几乎是空白的。我们也是从无到有,从山寨到自研。
印度希望通过抵制中国,从而达到兴起“印度制造”的目的。他们不知道,中国制造经历了多少才成长到现在。
RemoveChinaApps发布后,我们只是笑了笑,没当做回事。
毕竟,不致力于发展国内产业,不致力于研发自己的技术,只是随便编一个抵制外国货的程序,在全网打嘴炮。
这种行为实在算不上明智。
这也不是在宣扬什么爱国主义,甚至是在破坏自己国家的发展。
且不说,有多少印度人是中国APP忠实用户,有多少印度人用着中国手机,享受着中国智能手机带来的便捷。
一旦工厂关闭,最先过不下去的,是那些在中国工厂的印度工人。
当年莫迪政府引进外资的时候,许多外资企业都在建立公司分部。后来,由于印度步步提高关税,许多制造产业也纷纷建厂。
这些公司给印度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现在印度人抵制中国App,无异于也在抵制他们国家原本迈出的脚步。
而且,不仅仅是手机行业,美的、海尔、三一重工、福田汽车等各个领域的不同公司都已经深耕印度市场。
年6月,在印度注册的中国公司已经激增到了余家。
从汽车钢铁,到服装电视,中国在印度投资建厂并占据巨大份额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甚至他们连抵制中国制造的帽子都是中国制造。
编 辑丨刘思琦
校 对丨高乐
校 审丨肖健
值班编委丨吕通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