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殖民200年,印度为何对英国心存感激因
印度,是一个世界上最适合殖民的地区,也是最好殖民的地区。
有人也许不同意这个观点,说日本才是最顺从的国家,只要将他们打败,就算让他们把头伸过来让你宰割,日本人也会毫不犹豫地接受。美国认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太快了,于是迅速签了广场协议,美国认为日本的芯片威胁到了美国产业,于是日本老老实实地按照美国的意旨给本国的芯片产业设置各种要求,同时对美国开放芯片市场。
自年以来,日本对美国是绝对的服从,相比较而言,自年,印度最后一块区域旁遮普沦为英国殖民地以来,还爆发了数次的反殖民起义。
不过日本对于美国的顺从,是建立在美国的军事压力之下的,而印度对于英国人的殖民却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即便英国人已经走了70年了,印度人也对英国的辉煌殖民史念念不忘。这是为什么?
西方国家殖民的三个阶段:
在说到印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航海以来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殖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暴力掠夺时代、产品倾销时代和金融霸权时代。
1、暴力掠夺时代
顾名思义就是以暴力方式对殖民地进行掠夺,对殖民地区进行疯狂地烧杀抢掠,典型的国家就是西方殖民的先驱——西班牙。
年,带着西班牙国王的重托,哥伦布起航,向东探索通往中国和印度的通道,尽管没有到达印度,但是却发现了美洲,自此开启了西班牙对美洲长达年的殖民统治。
对于西班牙王国来说,国王只希望得到金银贵金属,年的时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了10万吨白银、吨的黄金。对于当时只有多万人口的西班牙,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量的财富。后来的葡萄牙也从巴西殖民地洗劫了大量的财富。
看到西班牙、葡萄牙一夜暴富,西欧各国纷纷开启了殖民海外的道路,既然美洲钱多人傻,欧洲人蜂拥而至。年,搭载着英国清教徒的五月花号抵达了北美东海岸,不过东海岸只有土地,却没有矿产,这让英国人在这里一直处于亏空的状态。从一个啥都没有的土地上,发展到后来的北美13块殖民地万人口,可想而知需要投入多少金钱。不像西葡两国好命,直接从拉丁美洲拉回去一船船的黄金白银。而苏格兰因为殖民中美洲,结果直接国家破产,不得不同英格兰合并。
2、产品倾销时代
幸好印度次大陆离欧洲足够远,否则印度人跟印第安人的下场肯定一样悲惨。
年,达伽马经过迪亚士发现的好望角抵达了印度的卡利卡特,但是印度距离欧洲实在太远,在那个帆船时代一来一回需要将近2年的时间,而美洲来回欧洲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距离不仅能够产生美,还能够产生安全。
年后,当欧洲人有了足够的实力殖民亚洲各国的时候,西方的殖民手段升级到了产品倾销时代,典型的国家——英国。
对于英国来说,美洲并不是一块好殖民地,毕竟英属北美殖民地上的印第安人已经被盎克鲁撒克逊人屠戮殆尽,现存的都是一些一压迫就爆炸的欧洲移民,而且人口也不多,根本没有多少油水可榨取。
印度对于英国来说就不一样了,作为世界上最适合生存的土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上亿的人口,关键是由于印度人(准确的说应该是生活在印度次大陆上的人)太容易被殖民了,很少有反抗精神,一旦你把他统治彻底了,那你就妥妥变成印度的婆罗门和刹帝利。
为什么说印度是最好的殖民地?
印度人口多,公元年左右的时候,印度人口约为1.8亿人,是英国本土人口的4倍以上,这代表印度可以提供足够大的市场需求。
印度人听话,曾经的英属殖民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以欧洲移民为主体的国家,但这些国家的人在欧洲都是“不服王命”之徒,来到新大陆,还希望听从万里之外的英国女王的话?印度人就不同了,经历了雅利安人、希腊人、突厥人、蒙古人的轮番统治,印度对于外族统治并不反感,毕竟这是几百年就来的一个轮回,按照印度教说的,这是轮回,是天命所归。
印度土地肥沃,土地肥沃这代表可以生产足够多的粮食、提供足够的原材料,一是让印度人有余钱消费英国的工业品,二是可以提供给英国足够多的原材料,比如印度的棉花、黄麻等。莫卧儿帝国曾经掌握世界四分之一的纺织品贸易,17世纪,印度一年可以向欧洲出口上百万件棉布服装,年税收上亿两白银。
印度的存在,让英国直接拥有了一个两三亿人口的大市场,一边向英国提供各种纺织原料,一面消费英国纺织的各种成品,英国与欧洲各国的距离一下子就被拉开了,十九世纪英国得以纵横全球。
3、金融霸权时代
这是一个让人不容易被察觉的殖民方式,或者称之为掠夺方式,美国人就是这么干的,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黄金直接同美元挂钩,所以美元又被称之为美金。
你辛辛苦苦的工作,制造了各种产品卖给了美国人换来的只是一张张美元,如果不是世界承认美元的价值,或者美国直接大肆印刷美元,那么美元就是一张废纸,一文不值。也就是说美国人印了一张纸就换走了你辛辛苦苦的工作。所以世界上有那么一些国家竭力抵制美元的霸权地位,一旦美元不能行走天下,美国也就没什么事了。
印度,自古就不是一个国家:
谁是印度半岛上的土著居民?不知道,尽管古印度被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但是今日的印度跟梁启超所说的古印度,连一卢比的关系也没有。
印度这块土地的确是天赐之地,三面临海一面靠山,东西无大国,北方有高山阻隔,仅有一条山间险隘:开伯尔山口,与西亚、中亚相连,当年唐三藏取西经就是经此山口进入的印度。在唐三藏取经之前,印度被称之为身毒或者天竺,身毒这个翻译真的很对,因为印度真的有毒。生活在印度半岛上的局面每隔几百年就要经历一次人种大换血。
古印度最初的文明是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人建立的哈拉巴文明,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印度河流域文明被摧毁了,取而代之的是恒河流域文明。
印度的陆地面积只有万平方公里,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积却超过了万平方公里,比中国还要多,而且印度的耕地全是水热条件都更加优越的平原土地,不像中国多山地丘陵。
当雅利安人第一次见到这么肥沃的印度大平原的时候,也许是被印度的美景惊呆了,人民憨厚、土地肥沃、且无强国,雅利安人一下子就陷入了印度这个温柔乡里。按道理说自己就是从西北而来知道开伯尔山口的重要性,但是印度南方的范围实在太大了,而自己作为入侵者人数太少了,根本无力分兵把守这里,而且南方有这么多金银、粮食、美女谁愿意在这个苦寒之地受苦呢?
在中国战国时期,秦国以一国之力,凭借着函谷关的险要屡屡抵挡住了关东诸国的联合进攻,后人“以史为鉴”,无论定都关中还是中原对函谷关的重要性都是非常看重的,必定要重兵把守。
继雅利安人之后,后续而来的安息人、大月氏人、以及创立了莫卧儿帝国的蒙古人进入了印度之后,都是“顾头不顾腚”,一门心思的闯进了印度南方享乐,根本不关心自己的身后事,以及子孙的祸福。如果不是英国人从海上进入了印度,印度的结局大概率是被来自北方的毛熊国殖民吧。
英国人到来后,对于印度的管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殖民化较深,由自己直接管理的“省”,另一种是殖民化较浅,实行代理人统治,印度的“土邦”,各土邦内政完全自治,犹如一个国中之国。也就是说在英国统治期间,英属印度实际上更像是中国的西周时期,部分土地由中央直辖,另一部分则诸侯国分治,这时期的印度就是这种英属殖民地加上几百个相当于国家的土邦,而这种土邦来源是有历史原因的。
历史上入侵印度的西北游牧民族,人口自然没有印度本土人口更多,统治力量自然不能达到最基层,雅利安人开创性的创立了种姓制度,将皮肤白皙的雅利安人同黝黑的本土人区分开来。后来的各入侵者十分赞赏这一制度,因为自己作为“少数派”无法深入基层,而雅利安人这里开创性的制度,将人民按等级划分开来,自己作为统治者成了婆罗门和刹帝利,只需要一级一级地统治下去,就可以“万世不灭”了,统治基层首陀罗和“贱民”的任务就交给了广大的土邦王公,土邦王公,对于中央的诏令想听就听,不听也奈何不得。
印度的这种一代新人换旧人,让新印度人对印度过往的历史根本不在意,而印度土著都成为贱民了,谁还有心情研究印度的历史呢?
这就导致印度成为一个没有历史、没有民族的国家,这样的一个国家还能称之为国家吗?既然国家不过,谁还关心头顶的皇帝是谁在做呢?换一个皇帝更好,让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尝尝低等人的滋味。说不定对新的外来入侵者还持欢迎态度。
帆船升,英人来,印度出了个“印始皇”:
夏商周时期,中国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尤其是夏商时代,国土集中在中原一隅,号令也不能传达四方,西周立国,更是分封了诸侯国,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欧洲四分五裂的局面将会在东方呈现。幸而中国出了一个秦始皇,始皇扫六合,而混一宇内,实行郡县让秦皇的诏令直接抵达各个郡县,书同文、车同轨更是让国家各个地方的人民有了共同的思想、文化,虽然后来多次分裂,但是所谓天下分久必合,最终归于统一,这是主流。
0年来,印度虽然出现过孔雀帝国的阿育王、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皇帝,但是无论印度史上哪一个王朝从没统一过印度次大陆,大多是昙花一现,短暂的控制了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随着一代帝王的去世,帝国也随之解体,直到英国人的到来。
达伽马之后,法国、荷兰、葡萄牙等国纷纷到来印度,英国人也不甘落后。年,第一批英国东印度商船抵达印度,4年后,在苏拉特建立了第一家代理机构。实力不足的时候,英国人老老实实地同莫卧儿帝国开战通商贸易,当东印度公司实力足够之后,英国人开启了吞并印度的进程。
年,英国人发动了普拉西战役,在金钱的诱惑下,孟加拉王公的将军被英国人收买了,英国以英国士兵加上0印度士兵就打败了7万孟加拉大军,到年,旁遮普被英国人平定,印度大陆上除了少数几个欧洲国家的沿海据点,就只剩英国人了。
印度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被英国“统一”,年维多利亚女王被加冕为“印度女皇”,此时英国的全称叫“大不列颠、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印度帝国”更合适,毕竟女王已经登基“称帝”,印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一个完全统一的时代,所以维多利亚女王被称为“印度始皇”我想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在英国人的领导下,印度人积极生产、奋发向上,根据专家的估算,年间印度为英国提供了54亿美元的财富,要知道如今的印度每年的GDP才多少,年为2.6万亿美元。
不仅为英国人提供财富,还为英国人抛头颅洒热血,数十万印度跟随英国主子参加了一战、二战,这让印度极为骄傲,毕竟是打赢了德、意、日三大帝国的国家。
“印始皇”统一了印度,这是给印度留下最大的遗产,作为大英帝国长子的印度完美的继承了。这可是印度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印度人做梦都会笑醒。
英国,人走了,印度想说“恨你”不容易:
年,英国人终于要跟印度说“拜拜”了,自认为绅士的英国说“我挥一挥衣袖,连一片云彩也不带走,只为你留下两个圈圈”。
那是年的夏天,一位英国公爵在印度的土地上画了两个圈圈,一个成了印度,一个成了巴基斯坦,至于圈圈之外的印度土邦,则凭借民族自决的原则按人民的意愿分别选择两国加入。尽管海德拉巴邦和朱纳加德邦的王公不愿意加入印度,但是印度还是坚决说不行,必须投入我的怀抱。吃了甜头的印度同样对克什米尔也动手了,只是巴基斯坦与印度接壤的部分大多是平原地带,巴基斯坦先天劣势,同印度的竞争中本就处于劣势,好不容易有一块以穆斯林教徒为主的克什米尔山区地带,怎么能任由印度侵占呢?印巴战争因此爆发。
英国人为什么愿意放弃印度这块流淌着白花花白银的宝地?原因有三,其一、印度“和平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都是英国留学出身,对英国只会感恩,不会怨恨;其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石油、钢铁才是大利润产业,传统纺织业已经不挣钱了;其三、美苏两国不能允许自己辛辛苦苦打败了德、意、日三大法西斯国家,结果还让英国继续拥有那么多殖民地,自己捞不到一块,既然我得不到,也不能让英国得到。
无论如何印度还是独立了,从英属印度到印度,除了将“英属”两个字去掉,除了将米字旗变成印度的三色旗,印度没有一丝变化,上层继续留学英国,享受人上人的日子,地方继续由各邦统治,你以为印度派一个“邦主”到各邦任职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了?这是印度的一大创新,既然学习英国走民主国家道路,就得实行联邦制,但是新德里的老爷们很不甘心,于是学着英印时期,向地方派了一个邦主。尽管邦主名义上掌握着各邦大权,实际上权力在邦议会的首席部长手里,邦议会由各邦多数派政党掌控,这简直就是一个小版印度。
如果只留下了这两个圈圈,印度人肯定不会对英国人念念不忘,至今还留下英联邦范围内。英国人给印度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印度,一个没有经过流血的暴力革命就取得了独立,人民没有经过洗礼,“新德里改旗易帜”之后,印度人继续往常的生活。毕竟英国人已经为印度留下了6万多公里的铁路,世界第七的工业实力,这让印度足以笑傲群雄。毕竟如果让印度人自己建设的话,到现在不知道能不能建成公里铁路,年了,要知道中国的铁路里程已经14万公里了,高铁里程更是全球第一,印度的铁路里程不知道有没有破7万公里。我想印度人应该是怀念英印那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吧。
英国人为印度留下另一个重要遗产是——英语,如今的印度3.5亿人能讲英语,1亿多人精通英语,英语通行全印度。年以前,英语是印度唯一的官方语言,尽管年被终止了唯一官方语言的地位,但仍是“第二附加官方语言”,这是印度得以继续维持下去而不散伙的重要基础。印度自从独立运动兴起时,就是一群接受了英国教育,喝着咖啡、说着纯正的伦敦腔的印度知识分子领导的,印度国父甘地留学英国伦敦大学,首任总理尼赫鲁留学剑桥大学。甘地土邦首相之子,尼赫鲁婆罗门家族出身。这样的人怎么会对英国产生敌意呢,他们深知“印始皇”完成了印度的统一。没有“印始皇”,就没有“新印度”。
说英语让印度人同英语世界沟通没有任何问题,这导致了印度另一个产业的发达——“软件业”。印度如今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技人才库,多万软件编程人员,中国不过十几万,这是因为编程语言是英语,印度同欧美世界沟通无障碍。
这让印度上层人说恨英国人很难,下层下想说恨更难,因为坐镇新德里的是谁,对他们都无所谓。
所以至今印度仍是英联邦成员之一,这意味着什么?英女王依然名义上是印度的国家元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