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印度电影,比起摔跤吧爸爸我
世界范围内,能让我们找到最多共鸣的电影,还属亚洲片。
比如《天才枪手》,产自泰国,讲的是留学考试中的作弊行为。
如果是在欧美国家,出国留学可能不具备如此的重要性,足以让一个人铤而走险。
比之西方人,我们和日本、泰国、印度、伊朗等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相似的生活经验。
今天咱们聊一部印度片——
《起跑线》
这片讲的是一对父母,千方百计想将女儿送进名校的故事。
译名「起跑线」,自然取自我们一直以来对教育的认知——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实际上,即便算上所有细节,这片里的故事也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它的剧情极其普通,但正因为普通,它让我们联想起自己的生活。
提醒:下面有剧透,介意请慎读。
男一号,是成年「派」的扮演者,伊尔凡·可汗。
他在这部片里饰演一个服装店老板,拉吉,因经营得法,家庭很是富裕。
不过,他和妻子都没受过多少教育,只能算土豪,并未跻身真正的上等阶层。
作为父亲,拉吉对学校排名毫不关心,执着的是他的妻子米图。
在这位有点虚荣心的女人心里,进入一所顶尖学校,对她的女儿意味着一切——
如果上不了好的幼儿园,那就考不上好大学;
如果考不上好大学,那就无法进入外企工作;
如果无法进入外企工作,那就会在方方面面都会被别人超越。
人生是一场竞赛,而教育便是决定成败的起跑线。
米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算把她的丈夫说服了。
他们最理想的目标,是《ONLOOK》杂志学校排行榜中位居第一的德里文法学校。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学校,毕业生中有很多成了工业大亨、知名政客。
重点还有,学校采用全英文授课。
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意味着阶级。
要成为上等人,能不能说好英语是一项很硬的标准。
目标定了之后,夫妻两人便开始为目标付诸行动。
第一步,是购买学区房。
德里文法学校的招生条件里有一条,要求学生的家庭必须是学校3公里以内的常住民。
对于这点,拉吉倒不是很头痛,二话没说便把家搬进了学校附近的富人小区。
为帮女儿尽快融入,夫妻两人举办PARTY,邀请了很多小孩和他们的富人家长。
不过,这场聚会不仅没有实现目的,反而让拉吉夫妇出尽了丑。
他们并不懂上层人的生活方式,硬装高雅只招来了阵阵嘲笑。
聚会后,一些家长要他们的孩子远离拉吉的女儿,因为她只会说印地语。
第二步,是为入学面试做准备。
顶级私立学校的面试不仅针对孩子,家长们也是被考察的对象。
由于竞争激烈,这已经催生出一个产业:面试培训。
拉吉和妻子在一家培训机构报了名。
除了辅导孩子的综合能力,这家机构还有一个重要服务,是培训家长。
一名专业顾问指导拉吉和米图填写报名表,并联系作家为他们介绍女儿的短文代笔。
在着装方面,顾问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少即是多,不要炫富。
接着,是模拟面试。
一个在面试中很容易问到的问题是,如果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
如果回答说给孩子买好吃的,会被认为是教育孩子行贿。
这道题其实是有标准答案的:问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试着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
不难看出,这种问题主要是为了考察家长能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
在学校的理念中,教育孩子,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完成。
除了德里文法学校,拉吉和妻子也给孩子在排行榜前五名中的另外四所学校报了名。
结果,尽管两人四处烧香拜佛,这四所学校最终还是没有录取他们的女儿。
据顾问的分析,问题并不在于他们面试表现不好,而在于他们的身份。
学校不想招收一位店铺老板的女儿,因为他们认为店铺老板没有文化、不关心教育。
一条路走不下去,只好换另一条路走。
因为法规要求,德里文法学校每年会有25%的名额留给贫困孩子。
拉吉和米图决定伪装成贫困家庭,去竞争这25%的名额。
这条路,也催生了一个产业。
想作为贫困家庭报名,需要各式各样的文档材料:配给卡、贫困卡、收入及居住证明等等。
而要办好这些文件,至少需要三周时间跟政务机关打交道。
这个时候,如果能雇佣一个掌握门路的代办人,会为你省去不少麻烦。
这种人,真有。
只要交了定金,代办人说他可以帮拉吉搞定一切材料。
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还能「包过」。
贫困生的录取由抓阄决定,这位代办人打通了招生部门,能保证拉吉女儿的名字被选中。
不差钱的拉吉一下子放了心。
可还没来得及高兴,一条新闻又立即消灭了他的希望。
媒体突然把矛头对准了学校的招生舞弊。
为了打消社会的愤慨,学校声明将重新核查报名贫困生的家庭状况。
如果查出伪造文书,当事人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而核查的方式,是学校派人挨家挨户走访报名者家庭。
为了蒙混过关,拉吉和米图又一次搬家,这次,是搬入贫困社区。
和富人不同,贫穷的人对拉吉一家的搬入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不过,这种热情很快被拉吉和米图身上的界限感扑灭了。
他们拒绝了街坊的好意帮助和食物,惹得街坊们生了气。
不久后,学校派来代表走访拉吉一家。
他根本不看拉吉的新居所是不是残破,而把目光集中在他的手上。
拉吉的手,太嫩了,根本不像一个底层群众的手。
正好有个邻居在场,帮拉吉解了围。
这位叫希亚姆的人揣测说,拉吉可能是「新贫一族」,以前是富人,突然遭受了什么不幸。
拉吉顺着他的话编了些谎,暂时把学校代表打发走了。
希亚姆也给孩子报名了德里文法学校,看到米图英语不错,想要米图辅导他孩子的英语。
作为回报,他和妻子帮助拉吉一家学习如何在贫困中生存。
他传授拉吉挤公交的技能。
还带着拉吉去饼干厂上班。
他的妻子,则带拉吉老婆跟别人抢水、领取配给粮。
当学校代表再次来的时候,拉吉的手已经变得粗糙。
而米图给代表端来了水,首先为水里没有加糖向代表道歉。
他们和希亚姆一家都通过了代表的考查。
然而,临走前,代表又给他们留下了一道题。
他要他们准备卢比,用于孩子入学后的拓展活动。
钱对于拉吉一家没什么难的,从银行取出来一些就是。
巧的是,拉吉取钱时正好被希亚姆撞见了。
希亚姆以为他在偷窃,硬生生将他从取款机前拉开了去。
这位邻居心地善良,想帮拉吉解决卢比的问题,思前想后,心生一计。
他决定…碰瓷。
拉吉还没反应过来,希亚姆已经倒在了一辆车下。
他的这次行为,获得了两万卢比的回报。
不久之后,抓阄有了结果。
拉吉女儿入选,希亚姆的孩子则落榜了。
希亚姆为了哄孩子开心,当即从兜里掏出钱来,要给孩子办Party。
拉吉一家达成了目的,要从贫民区搬走。
希亚姆在给他们送行时,向邻居介绍说,拉吉搬去的地方「24小时有水供应。」
接着便到了电影的结局。
拉吉觉得自己从希亚姆那里偷走了孩子的入学机会,心生愧疚。
他给希亚姆孩子入学的公立学校捐了很多款,但仍没解决心病。
最终,他向校长坦白了罪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校长竟只是让拉吉女儿的档案移出贫困生的分档,而没有要她退学。
因为在她而言,学校能从拉吉那儿赚上一笔学费,也是好事一件。
至于希亚姆的儿子,她并不打算让其入学,因为还有很多人求着想入学。
暴怒之下,拉吉通过一次强行演讲,将此事捅给入学典礼上的所有家长。
他讲到贫穷才能让人保持真我,批判教育现在成了生意。
他的女儿,亦从德里文法学校退学,进入了公立学校。
阶级,毫无疑问是这部电影讨论的主题。
在大部分电影中,阶级常常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很少受到如此直接的讨论。
由于探讨的是这个主题,这部电影采用了一种并不多见的并置结构——
一半讲富人生活,一半讲穷人生活。
它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最后表现出的明朗态度:称颂穷,贬斥富。
而在于,用一个个生动、可信的细节,把两个阶层的差别展现了出来。
我们会在这些时刻,突然颤动一下——
当米图说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而且意味着阶级的时候;
或者当拉吉愣充内行,向宾客介绍说party上的酒「都是进口货」的时候;
当学校代表要看拉吉的手的时候;
当希亚姆碰瓷的时候;
乃至,仅仅当希亚姆说拉吉新家「24小时有水供应」的时候。
这一个个地细节,便是这部电影的生命力所在。
它们甚至会让我们觉得,剧情可能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托词。
借着这样一个故事,创作者得以有机会展现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452.html